给中国人民的珍贵礼物
04.12.2014 14:05

莫斯科“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”出版了一本很特别的书“俄罗 斯朋友眼中的中国”,中国驻俄罗斯大使李辉则把它称为“给中国 人民的珍贵礼物。”

我想起了一个中国小故事 – 马克还 很小—只是一个小男孩。他走上台阶, 进入了路边的一家餐厅,胸前抱着个不 大的金色小球;我们是从北京去长城, 中途也正好到这家餐厅吃午餐。突然 间,这个发光的小球在他的手中神奇般 的慢慢变大。他面无表情,但他的手柔 软如丝绸,灵巧的控制冒泡的力量。过 了一分钟,这个过程倒退:金色小球开 始以同样的速度慢慢消失,直到全部消 失,只剩下原来那个黄金小球。这个金 色小球的魔术不仅让人惊讶,而且还促 使我们思考这个国家的命运。中国 “改 革开放”的时代,地缘政治秩序达到最 高程度;对于世界也是一种“魔术”, 不能多也不能少...

“俄罗斯朋友眼中的中国”的作者也 试图揭示这个“魔术”的力学原理。

中国:在当今世界中树立 起的形象价值

这本佳作《俄罗斯朋友眼中的中国》 问世了。昨天,7月3日,在中俄友谊协 会文化和信息中心(位于俄罗斯科学院 远东研究所)的一个拥挤的大厅里举行 了新书首发仪式。最后 ,大家一起喝香 槟酒,就像创造并实现伟大的想法的胜 利者一样。大厅里表演节目,喜庆的气 氛充满了整个大厅,所有人都微笑着, 热烈的交谈着,为大家所感兴趣的是一 件事:了解中国,加深与这一邻邦的友 谊。

活动的参与者中,当然也有中国团体- 以中国驻俄罗斯大使李辉为首的外交官 们,学者,社会活动家和众多媒体记 者,他们致力于加强中俄友谊。在第一 批抵达北京的是前中国驻俄罗斯大使刘 古昌和基金会副会长于振奇(两人都是 复旦大学(IFES RA S)荣誉博士)。

通过大量的努力,终于收集了二十位 作家的文章,使得这本独特的文集能够 问世,这也将成为两个民族生命中的重 大事件。这部作品—它的思想、感受、 分析和知识水平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 象。每个作者无论是在汉学界,外交和 国际关系领域都是公认的杰出人物。

打开新书首发论坛,就会看到俄罗斯 科学院远东研究所主任、俄罗斯和中国 的友谊协会主席米哈伊尔•季塔连科院士 的评论。几乎所有的作家都献身于了解 中国,研究中俄关系发展历史。“这本 书是多方合作的成果,它的问世就是为 中国人民所取得的成就,向中国人民表 达我们的尊重和敬佩之情,并愿意学习 和进行对话 - 季塔连科院士说。—本质 上来讲,它是过去一个世纪以来中国发 展的一个缩影,是中国在其发展道路上 对真理和浪漫的不断探索”。

有学者指出这本书的最大价值在于它 的客观性、友好的基调以及尝试了解并 接受中国人的生活以及中国国内和外交 政策的思路。他还强调,此书的作者们 是完全自由的,并表示,相信“读者 们不会表现的很冷淡;在次序上的安排 不是单一的,无论是关于各位作者的想 法,回忆,还是那些关于中国的发现的 描述、对其伟大文化的理解和国家间友 好合作的前景的阐述。”

但是这本书是如何产生的呢?关于这 点,新书发布会的与会者都回想了一 下,但事实上其主要的因素在序言中 都有所描述:“中俄友好协会中央委员 会很早就提出要编辑这样一本书的想 法,也提供了大量的回忆记录;不得不 说的还有中国的无数的朋友们:至今还 健在的参与解放运动的苏联红军退伍军 人。20世纪30年代,日本侵占中国东 北地区,1945年,在中国爱国者的支持 下,苏联红军打败了日本军国主义侵略 者。在20世纪50年代,成千上万的苏联 专家帮助建立新中国,为工业化、现代 科学、技术、文化和教育奠定了基础” 。同时,在中国商业人士的帮助下,开 始搜集材料,使得这个伟大的想法最终 得以实现。

伺机而动

想法已经存在很久,只是一直在等待 时机。在现任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 (分析国际政治,并发表看法的核心部 门之一)主席,前中国驻俄罗斯大使出 使莫斯科期间,访问了俄罗斯科学院远 东研究所,并向研究所主任季塔连科院 士建议出版一系列关于中国的合作项目 方面的书籍。2011年10月,北京正式提 出准备出版《俄罗斯朋友眼中的中国》 一书的提案。

正如本书主编米哈伊尔•季塔连科所 说:“我们所搜集的材料,在形式、内 容和题材上的特点,可以引用中国的那 句成语“百花齐放...”。这条格言的另 一部分是 “百家争鸣”,在提供资料的 作者中间不存在这种竞争。所有这些作 者对待中国人民及他们取得的成就都是 真诚的,并对发展和巩固睦邻友好、加 强双边合作的历史意义深信不疑” 。当 然,本书也涉及到了两国关系出现矛盾 的困难时期(1960-1980),所有这些对 现代人都具有教育意义。

季塔连科院士致开幕词,致词结束 后,他指出他的研究所在近十年内出版 了250部关于中国的作品。书中,中国被 称为是文明对话的参与者。书中总的显 示了中国为其所取得的成就和今天在世 界上的所取得的地位所付出的代价。遗 憾的是,在中国这些书的发行量很少, 仅300-500份。

这位院士注意到主席台长条桌子上所 摆出的大量书籍。他们的主题涵盖范围 广泛—从武术,电影,文学,人口学研 究,到政治学,经济学,哲学。“我们 的学者,是中俄友谊的使者,这也是我 们的使命。我们没有额外美化中国,只 是客观的展示它的优势及存在的问题, 很显然中国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,但同 时也面对着各种困难。命运将俄罗斯和 中国连在一起,当然仅是友好观念的融 合,各自在文化上,仍要保留自己文化 的独特性。”-米哈伊尔•季塔连科说。

之后发表讲话的是中国国际问题研究 基金会主席刘古昌先生。他说,这本书 是为了纪念“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”签 订十周年而出版的,其主题是睦邻相互 了解对方的文化和历史传统,以及中国 人民的实际生活。20名作者在自己的 页面上与读者一同分享了对中国丰富多 彩的现实生活及其改革的图景。“我以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的名义对本书 的出版表示衷心的感谢,” —刘古昌 说。同时他还重点强调,已故前俄罗斯 大使、外交部副部长罗高寿,对加深俄 罗斯和中国友谊做出了巨大贡献,作为 汉学家,他还为本书写了后序,是非常 感人的一篇关于中国的文章。刘古昌还 对本书主编米哈伊尔•季塔连科院士表示 了感谢,称他“为中国和俄罗斯之间的 友谊做出了现实贡献。”刘古昌对参与 本书编写和出版的其他团队人员表示感 谢。他说,《俄罗斯朋友眼中的中国》 的出版,最真实的反应了实现两国政策 的文字和精神,朝着实现两国的战略伙 伴和友好方针前进。

中国驻俄罗斯大使李辉评价这本书 是“创新的一步”,“给中国人民的珍 贵的礼物”。并希望这是此类书刊的第 一本,并不是最后一本。他还说:“作 者们在页面上所分享的对中国人民的深 刻印象和友好感情很有价值,而且他们 所谈到的关于存在的问题方面值得进行 深入的分析和思考。”李辉先生介绍, 目前的中俄关系有了很大改善,就像“ 两个国家在历史上最好的时期,”他 指出,这种状态对促进两国合作非常重 要。李辉还强调,现在这两个民族都对 对方产生了极大的兴趣:每年有200万俄 罗斯人到中国参观;同时有数百万中国 人到俄罗斯做客。李辉保证,大使馆将 同俄中友谊协会和远东研究所保持密切 联系,以促进两国之间的友谊。

俄罗斯外交部代表外交部亚洲部主任 安德烈•库里克称,这本书“无论在构思 上,还是完成上都是一部杰出的作品” 。“作者名单很有说服力,相信他们写 的内容可以深入渗透到社会各个阶层” ,他说。“在今天,这两个国家中新成 长起来的这一代人完全不记得两国关系 中的“黑页”,而只知道好的方面。这 是非常了不起的胜利,应该非常珍惜, 这名外交官强调。两国的合作覆盖了所 有领域,没有空白区域。我们之间的 关系也在蓬勃发展。然而,我们仍需继 续努力,扩大双边关系的精神基础和社 会基础,“永远是朋友 – 再也不是敌 人!”

“每块石头都是迈向未来 的阶梯”

瓦迪姆•沙巴林----本文集的作者之 一,远东研究所研究员,学者,前外交 官,政治和社会活动家。他在书中写 道:他对中国的印象是中国人民对自身 本质的感知建立在其“不属于任何社会 系统或政治制度,也不是国际化的价值 观,但它属于伟大的中国,这个拥有千 百年历史的国家,它的历史和文化”的 基础之上。作者写道,“中国的爱国主 义不会随着改革、政治运动和其他变化 而变化。”这个民族“为其自身的独特 性而自豪。”难道我们俄罗斯人民就不 能向伟大的邻邦学习这种智慧,来进行 微观的思考吗?

在中国开始的自己职业生涯的国际知 名记者弗赛沃洛德•奥夫钦尼科夫在自己 的文章中注意到这一方面。“这个国家 的主要特征,不仅仅是五千年的连续历 史,还有它神圣的尊严。中国人习惯于 把自己国家想象成世界的中心...普天下 的人们相信,过去的石头会成为通往未 来的阶梯。”

“一些政客试图说服俄罗斯,让他相 信,真正的盟友是西方国家,而不是东 方。弗塞沃洛德•奥夫钦尼科夫说到。— 但是,这个地理位置是无法改变的。中 国是俄罗斯强大的战略后方。我们应该 利用其在东部邻国的外交能力,使我们 的“远东火车”,“中国机车”急速前 进。我们两国的使命就是搭建东西方桥 梁,重建伟大的丝绸之路。”

另一位作者阿列克谢•罗曼诺夫-学者 兼作家,在《俄罗斯朋友眼中的中国》 一书中这样写道:“借助中国的风,扬 起俄罗斯的帆”“我们应该以和平为基 础,相互学习,相互促进和谐发展。同 时在中国人的思想中也存在“伙伴原 则”,—罗曼诺夫指出 —如今,这本书 的出现非常必要。

 

http://infoshos.ru/cn/?idn=10148